很多人都不知道,在哈雷超過百年的歷史中,其實也曾經生產過速克達。Topper就是僅於1960~1965年間生產的稀世之作,雖然這款車在過去因為評價不佳而只有短暫生產,但是若從今日來回顧,Topper的造型和設計理念在60年代當時,絕對稱得上先進且富有創意!
一直以來,Topper在哈雷旗下都沒有太高知名度,它的名氣也無法和同時期的其他車款相比,因為談到了60年代,哈雷車迷的話題或許會圍繞在XLCH、Iron Head、FL或Panhead上,但是Topper這個名稱卻幾乎不會出現。
其實從產品的設計面和市場的經營角度來看,問世於1960年的Topper對於哈雷來說,其實是有著劃時代意義的。只可惜Topper最終還是無法在美國獲得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同,也因此,自從1960年誕生後,Topper僅只延續了5年的生產時間,到了1965年便正式劃下句點,這也讓這款車成為百年來哈雷唯一的一款速克達。
如果將時光回溯至60年代,當時哈雷在美國其實正面臨背腹受敵的狀況。諸如Triumph、Norton和BSA等英國勢力,都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大舉入侵美國,而且除了在新車市場上有不錯表現,在賽道上更對哈雷造成了不小的威脅。
誕生於50年代,有著輕巧車體和靈活操控性,並刻意將後煞置於左腳、換擋改由右腳控制的XLCH,其實就是哈雷為了對抗英國車而祭出的反擊策略。
Topper的誕生契機和XLCH也有幾分相似,只不過Topper在當時並不是用來鎖定美國境內對手,而是著眼於歐陸市場人氣不斷上昇的Vespa!話說到此,相信大家應該就可以理解,為什麼哈雷會在60年代推出這樣一款和其他自家產品完全迥異的速克達了。
早在60年代,日本僅有少數車廠投入速克達的研發,但是當時Vespa的名氣卻已經在歐洲被炒熱,而且Vespa的形象更儼然和「Scooter」這個字劃上了等號。因此在嗅到商機後,哈雷便決定設計一款能夠和Vespa較勁的同類型產品,而就商業角度來看,Topper的誕生當然也就不足為奇。
不過由於美國的市場導向和消費者口味都不同於歐洲或日本,因此Topper在1960年問世後,初期雖然因為新鮮感而引發話題,但是只有165cc的二行程引擎,終究無法滿足美國人對於長距離的使用需求。再加上哈雷一直以來就是強調夠大、夠力、夠氣勢,但是這卻也違背了Topper的訴求,因此當新車蜜月期過後,Topper在美國的評價也開始下滑,登場5年後,哈雷便終止了它的生產。
前面曾經提過,Topper的設計在當時其實是非常先進且充滿創意的。和土除合為一體的前半部車體,是以鐵板沖壓成形而來,後半部則是使用FRP材質。引擎就配置在後輪前方,導入自動離合器和V型皮帶的傳動系統,在構造上亦和現今速克達非常相近。
Topper的引擎共有三種版本,分別為A、AU和AH,雖然三者都是165cc排氣量,也同樣為二行程氣冷單缸,但是在壓縮比設定不同之下,卻衍生出5hp和9hp兩種馬力值。A和AH都是屬於9hp版本,AU則是下修至5hp,而且只在特定地區販售,原因是它的動力在某些州是被允許不需要駕照就可以上路。
在騎乘時,Topper的操作性也很類似現今速克達。因為不需要控制離合器,因此左手拉桿是用於前輪煞車,右腳的踏桿和Vespa一樣用於後輪煞車。左腳還有一個小型的踩壓鈕,功能是切換頭燈的遠近光。至於橫置於坐墊下一排的控制件,除了阻風門、鑰匙孔之外,最特別的是用來啟動引擎的拉炳。也就是說,要啟動Topper的引擎你並不需要「腳踩」,而是「手拉」。
Topper在當年雖然未能達成哈雷交付的任務,但是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,這款鐵製速克達如今卻渾身充滿了經典味,甚至更為日後速克達的發展奠下一定根基。2006年在日本問世,並一度造成話題的Yamaha Vox,在外型上就被喻為是大量參考自Topper而來。
在台灣,由於政府對老車的態度始終偏向打壓和驅離,這也讓上了年紀的經典老車在國內並不容易見到,而且玩家也必須付出高於國外數倍的心力和代價才能夠擁有,對於老車愛好者來說,實為憾事一件!